分類:投稿 作者:佚名 來源:網絡整理 發(fā)布時間:2023-05-15
“年輕的人想著30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,像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球,陳舊而迷糊?!?/p>
這是張愛玲小說名篇《金鎖記》開頭的一段描寫。細膩的文字不僅流淌出淡淡的海派情結與風雅韻味,更讓人記住了“朵云軒”這個名字?!岸湓啤笔菚诺难欧Q,自光緒26年創(chuàng)立算起,以制作信箋、畫箋聞名于世的朵云軒,其木版水印技藝,已有100多年的歷史。
▲朵云軒以木版水印傳統(tǒng)技藝重新付梓,原汁原味重現(xiàn)了明刻套色《西廂記》圖冊的神采,并由遼寧省博物館館長徐秉琨先生為圖冊寫序。
一門絕技 再現(xiàn)國畫神韻
在上海的延安路上,書畫出版社后院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樓,墻壁的一塊木頭牌子上鏤了一行沉水般的陰文隸字:木版水印。旁邊則是亮锃锃的“工人先鋒號”銘牌。工作室里數(shù)十人或坐或立,日復一日地從事著這項古老的技藝。
100多年前,“朵云軒”的箋扇商號在上海河南路開張。當時,江浙一帶義和團運動風起云涌,許多文人逃難至上海,因為頻繁與親友通信往來,信箋需求量加大。一位叫孫吉甫的文化生意人應勢創(chuàng)辦了“朵云軒”?!岸湓啤倍?,源出《新唐書·韋陟傳》:韋陟常以五彩箋紙書信,落款字仿若五朵云。后人將“朵云”引為對書信的雅稱。不出幾年,“朵云軒”手工印制的信箋和扇面聲名鵲起,深受上海文人雅士的喜愛。
▲饾版工藝
▲拱花工藝
木版水印源于雕版印刷術,可以追溯到隋唐時代,宋元時多用于書籍插圖印刷,明末時期創(chuàng)造出“饾版”“拱花”等復雜工藝?!梆潯睘槎询B之意,“饾版”術即彩色套版套印技藝,按畫稿上的不同色彩雕制成不同模版,再給各塊版上色依次進行套印或疊印。利用“饾版”術復制水墨畫可以達到亂真的境界,木版水印作品也收獲了“次真跡一等”的高評價。這項技藝不僅保存了傳世名作,也讓普通人可以欣賞和收藏國畫大師的杰作。
木版水印的基本工具仍由技師親自制作,并通過口傳心授,代代相傳。譬如水印所用的棕刷、棕耙,雕版所用的拳刀、圓刀等皆是如此。但作為一門技藝,木版水印又從誕生之始就有著順應時俗的韌性。
▲宋代趙佶《瑞鶴圖》是朵云軒復制的眾多畫卷中水平最高的作品,被后世譽為“朵云軒木板水印的四大巔峰之作之一”
“畫須大雅,又入時眸”,朵云軒在復制畫作時,都會選擇藝術造詣突出,又符合當代人審美的作品。2008 年6月14日,上海朵云軒木版水印技術繼北京榮寶齋木版水印后,列入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”。至此,傳統(tǒng)木版水印制作工藝的保護傳承項目終于變得完整起來。
珍貴技藝 望珍視之
不想這門古老的技藝,“掌門人”竟是年輕的70后鄭名川。當年就讀中國美院國畫系時,鄭名川被稱為“難得之材”,很有希望成長為一位國畫家。然而在他畢業(yè)前,朵云軒木版水印手藝面臨后繼無人的局面,鄭名川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這項寂寞的職業(yè)。
▲朵云軒木版水印運用刻刀、木版、 宣紙、顏料、筆硯、棕耙等傳統(tǒng)工具,通過“勾描” “雕版”和“水印”三道工藝,將上至晉唐下至明清以及近現(xiàn)代名家作品完美再現(xiàn)出來。
鄭名川介紹說,木版水印有四步工藝,根據(jù)原作筆觸設色用毛筆依樣分版“勾描”,用刀具刀法進行“刻版”,在宣紙或畫絹上“水印”,最后“裝裱”。這是手口相傳的技術活,有其獨門秘笈,經驗無比重要60年印刷畫值錢嗎,背后是木版水印技師們經年累月磨礪出的手藝和耐心。正如傅雷在1960年寫給傅聰?shù)募視姓f:“木刻水印在一切復制技術中最接近原作,工本浩大,望珍視之?!?/p>
▲《宋人消夏圖》木版水印雕版
林玉晴是現(xiàn)在水印室資歷最長的師傅,也是“朵云軒木版水印技藝”的非遺傳承人,做水印已經40多個年頭,2008年退休后被返聘回來帶徒弟。在印制張大千的寫意畫《潑彩山水》時,她采用高麗紙,分60多塊版,每一塊版要重復印好幾次,完成需要大半年的時間。
▲《宋人消夏圖》木板水印作品
“這種厚重的色彩,畫家是用一小碗的顏料直接倒在畫紙上的。我們沒法這樣做,所以要一層一層反復地印,做出層次感,很費時?!彼贿吔榻B,手上的動作卻沒有放慢。每印完一塊版,還要用蘸水的毛筆將木版的輪廓留下的印口跟畫面銜接起來。因為畫幅大,需要從早到晚站著工作,但經過了40多年的水印生涯,她已經習以為常,并不感到十分吃力。
水印的技巧說起來似乎并不復雜,用棕刷、毛筆把水墨和顏色撣刷在刻好的木版上,將畫紙覆蓋其上,以棕耙砑印,如此往復成千上百次,最終疊印出酷似原畫的作品。但實際上,看似簡單的幾個步驟中玄機密布:每一次套版時手工固定的位置都要非常精準,每一次拉開紙張時的力度和方向都要做到完全一致,任何的失誤都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;撣色、砑印的手法、色彩的運用、水分的控制處處都是學問。因此,即使是刻得上佳的木版,不同的水印師傅印出來效果都不一樣,這并不僅僅是熟練與否的差別。
“因為喜歡,也就做了一輩子。”林玉晴輕描淡寫地總結了自己一生的工作,就像吃飯睡覺一樣稀疏平常。
傳統(tǒng)依然要走向市場
2006年秋季的一次拍賣會上,一幅署名“白石老人”的《荷花蜻蜓》圖引起了大家的興趣。從筆墨、線條、色彩上來看,這張用筆老辣、墨韻豐富的作品堪稱齊白石晚年佳作。于是,鑒定師毫不猶豫地將此畫估價18~22萬元 ,并赫然印上了拍賣圖錄。
▲數(shù)十年來,朵云軒成功地運用木版水印技術,復制了大量精彩的書畫作品,其中就有齊白石的《荷花蜻蜓》。
然而,短短幾分鐘后,一個電話竟讓拍賣行大跌眼鏡。原來,這張極為精彩的《荷花蜻蜓》,竟然是上世紀50年代朵云軒用木版水印技法復制而成,其制作成本僅800元!
正是這樣“次真跡一等”的高超技藝,成就了朵云軒木刻水印技術的名聲。然而在今天,木版水印的實用性功能已經基本消褪,只有它的文化價值、藝術價值始終凸顯著。
▲洛神賦圖卷
面對著印刷技術的不斷進步,木版水印已經不再成為復制、保存、研究古畫真跡的唯一方法。日本東京“二玄社”的精美復制技術更令美術界嘆為觀止,甚至連著名的美術史論家、畫家謝稚柳、陳佩秋夫婦為了研究董源真跡,不惜高價從“二玄社”買來與原作最相仿的復制品加以研究。
對此60年印刷畫值錢嗎,著名學者、畫家盧輔圣卻認為:“木版水印運用原作材料進行復制印刷,幾乎做到原汁原味,以假亂真,更不會出現(xiàn)現(xiàn)代印刷的網點,絕對是現(xiàn)代印刷術無法做到和替代的?!?/p>
▲《明·胡正言十竹齋書畫譜》
以朵云軒木版水印作品《明·胡正言十竹齋書畫譜》為例,1989年,當這套佳作送往“萊比錫國際圖書藝術展覽會”展出時,組委會為此特設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最高獎項——國家大獎,以肯定其杰出的藝術成就。
▲任伯年群仙祝壽圖
近年來,類似于木版水印被誤認為真跡拍賣的例子不在少數(shù),這一方面表明了技藝之精湛,但另一方面,也使朵云軒陷入了無奈與尷尬?!皬椭破贰边@頂“帽子”決定了水印版畫的價格只能定在中國傳統(tǒng)繪畫作品原作之下,這也就是為什么水印版畫始終打不開市場局面的原因之一。此外,高昂的人工費與偏低的市場價格始終很難協(xié)調,加之印刷周期漫長,注定木刻水印作品不能大量投放市場。
▲徐渭《雜花圖卷》
根據(jù)數(shù)據(jù)顯示,若以一個人計算,制作一幅《雜花圖卷》,需勾、刻257塊版,勾描者至少要勾勒520張刻稿,總共需花一年半左右時間;而刻版者刻這些版子,也需將近一年時間;印刷者以印一卷長卷計,需用13張宣紙組成,257塊版子,上、下版子和套版對位770余次,疊色套印、翻動紙張至少達3340次。加起來一個人勾、刻、印,至少要花費8年半時間。而成品的市場價格約在120 000元左右,無論如何也不夠人工成本費用。成本和周期制約了市場規(guī)模,使得其經濟效益每況愈下。此外,從業(yè)隊伍青黃不接,傳統(tǒng)技藝如何保護、傳承也是不可回避的問題。
▲趙昌《蛺蝶圖手卷》
2008年非遺申請成功的時候,電視臺曾為朵云軒木版水印拍攝了一部紀錄片,鄭名川始終記得里面的一句旁白:“木版水印看價格就像一群大廚辛辛苦苦做了一桌菜,最后賣了個盒飯價?!北M管如此,但鄭名川并不灰心,畢竟在“工匠精神”越來越被強調與重視的今天,手工制造有著機器生產無法替代的價值與精神存在。正如翁同龢后人、著名收藏家翁萬戈所說,現(xiàn)代印刷品印得再好也是印刷品,但木版水印的作品還是美術品。
▲20世紀60年代初,朵云軒輯選任伯年花鳥團扇小品《桃花白頭翁》《玉蘭藍燕》《紫藤八哥》《繡球綬帶》《海棠白頭翁》《桃花藍燕》《鳳仙小鳥》和《海棠藍燕》等八幅付梓,絹本畫心。
木版水印的最大優(yōu)點是水墨、色彩可以滲透到紙背,這是油墨浮于表面的機器印刷無法做到的,傳統(tǒng)材料的采用使得木版水印作品能夠保存的時間更久遠。更重要的是,其中所包含的人的情感和溫度,讓水墨畫難以捕捉的神韻得以靈動再現(xiàn)。
文化多元,科技發(fā)達,但越是傳統(tǒng)的技藝,越顯得珍貴而重要。木版水印在當下無法市場化的情況下,可以嘗試參考西方藝術家原創(chuàng)版畫的辦法,使木刻水印技術成為一種創(chuàng)作手段,而不僅僅是復制品的制作。展覽、現(xiàn)場表演、網絡傳播等,也不失為一個宣傳和展示的渠道。傳承需要保護,更需要創(chuàng)新和發(fā)展,這樣才能讓這門具有百年歷史的傳統(tǒng)技藝,走得更遠、更好。
墨池與朵云軒達成合作,將開發(fā)收藏級仿古名箋,你期待嗎?
以上內容來源于用戶投稿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,如有侵權,聯(lián)系我們進行刪除!